連續(xù)墻成槽質量測試儀分析塌孔的發(fā)生原因及處理
經過多年的發(fā)展地下連續(xù)墻施工工藝雖然比較成熟, 但其施工受地質條件( 如地下水位、軟弱土層、地下障礙物) 、施工機械和作業(yè)人員等各種因素影響而出現許多重復性問題。本文就地下連續(xù)墻成槽過程中塌孔現象原因和處理方案進行分析。
地下連續(xù)墻成槽過程中塌孔的發(fā)生原因及處理
在槽壁成槽、下鋼筋籠和澆筑混凝土時,槽段內局部孔坍塌,出現水位突然下降,孔口冒出細密的水泡,出土量增加,而不見進尺,鉆機負荷顯著增加等現象。引起槽壁塌方的原因很多, 處理方法也各異。其中常見的塌方及處理方法有:
1、泥漿密度及黏度偏低, 起不到護壁作用而造成槽壁塌方。為避免此類問題出現, 關鍵是要根據地質情況選擇合適泥漿。一般情況下泥漿粘度為黏性土19~ 25s,砂土30-35s,比重1.03-1.10為宜。新配制泥漿應儲存24h以上,使摻入的膨潤土充分水化后方可使用,嚴禁將膨潤土、火堿等直接倒入槽中;所用水質應符合要求。當遇到有軟弱土層或流砂層時, 應適當加大泥漿密度。
2、在軟弱土層或砂層中,成槽速度過快或斗頭碰撞槽孔壁而造成塌方。為避免出現此類問題, 在軟弱地質土層施工時, 要注意控制進尺速度, 不要過快并盡量避免斗頭對孔壁的碰撞。
3、地下水位過高或孔內出現承壓水而造成槽孔壁塌方。解決這種問題, 在造孔時需根據鉆進情況及時調整泥漿密度和液面標高, 槽坑液面不低于導墻面0.3m且少高于地下水位0.5m 以上,以保證泥漿液壓和地下水壓差, 從而達到控制槽壁穩(wěn)定的目的。
為防止暴雨對泥漿的稀釋, 設置導墻比地面高出100mm, 開工前完成地面排水溝與集水井。
4、槽段長度過長, 完成一個槽段所需時間太長, 使得先挖好的槽段因擱置時間過長, 泥漿沉淀而引起塌孔。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, 應在劃分槽段時應綜合考慮地質情況、結構要求、周邊環(huán)境、機械設備及施工能力,并結合考慮施工工期, 盡量縮短完成單一槽段所需時間。槽段一般宜為4-6 m 左右, 在地下水位高, 粉細砂層及易塌方的地段, 槽段長度3~ 4 m 為宜。成槽后要及時吊放鋼筋籠及澆灌水下混凝土。
5、槽邊地面附加荷載過大而造成槽孔塌方。為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, 在施工槽段附近, 應盡可能避免堆放重物和大型機械的動、靜荷載的影響, 吊放鋼筋籠的起重設備應盡量遠離槽邊, 也可采用路基和厚鋼板來擴散壓力。
嚴重坍槽,要在槽內填入較好的粘土壓實后重新開挖;局部坍塌可加大泥漿密度;如發(fā)現大面積坍塌,用粘土(摻入20%水泥)回填坍塌處以上1~2m,并適當注漿加固后再進行成槽。
6、混凝土澆灌過程中遇到槽壁嚴重塌方的處理
若塌方時混凝土澆灌量不多, 應將鋼筋籠吊起, 將混凝土清出并重新清孔后, 再安放鋼筋籠及裝導管澆灌混凝土。
若塌方時底部混凝土已初凝, 無法將鋼筋籠拔起, 這種情況只能繼續(xù)把混凝土澆灌完畢, 以后用壓漿補強的辦法處理夾泥層。
成槽質量是決定地下連續(xù)墻工程成敗的關鍵,務必要求從業(yè)人員高度重視,切實抓好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,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使工程質量得到保證,連續(xù)墻成槽質量測試儀實現智能化,整個測試過程和探頭升降系統實現自動控制,實測數據和測試結果實現多模式顯示、并且現場主機可直接接打印輸出結果。